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的特点)

megaj.com 2024-01-06 46次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候国是那七国

1、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

2、选举人被称为选帝侯,1356年规定的传统上的七大选帝侯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普法尔茨伯爵(又称巴拉提那伯爵、莱茵行宫伯爵)、波希米亚国王。

3、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次选举的有七个大诸侯,即科隆、美因兹和特里尔三个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巴拉丁伯爵,勃兰登堡侯爵,捷克国王。这是德国即神圣罗马帝国史上第一次出现由七大诸侯选举皇帝的事件。

4、到13世纪,捷克国王被列为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当胡斯运动还带有浓厚民族的和宗教的性质时,实际上就已经把要求剥夺天主教会强占财富和限制其权力的全体捷克人民联合起来了。

5、百年战争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从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1314-1347)到腓特烈三世(1439-1493),共经历了7世皇帝。期间,皇族内斗十分激烈。

6、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教会势力在欧洲空前强大,很多地区的主教甚至要比皇帝地位高,所以教会奢靡成风,教会人员大肆追求奢华和高贵的生活。

神圣罗马帝国爵位的选帝侯(Kurfürst)

英文为Prince-elector或省为Elector,简称选侯。帝国中期,在黄金诏书的规则下,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出来,选帝侯遂成为一种高级爵位称号。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词被用于指代那些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此制度严重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两个词语所指的意思实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是同一个名词的不同翻译。一般而言,“选帝侯”这个翻译表达了该词的实际内涵意思,而“选侯”的翻译是一种直译。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英语:Elector)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词被用于指代那些拥有选举“罗马人的皇帝”权利的诸侯,即德意志诸侯中有权选举神圣罗马皇帝的诸侯。

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是什么?

1、在登上波兰王位前,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选帝侯(称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腓特烈·奥古斯特为萨克森选侯约翰·乔治三世之子,1694年自其兄约翰·乔治四世处继承选帝侯爵位。

2、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

3、“选帝侯”在德文中叫Kurf 黵st,英文是依据当时“选帝侯”的拉丁文称呼,译为prince-elector。选帝侯选帝侯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诸侯中有权选举德意志皇帝的诸侯。这一制度从13世纪中实行,一直到1806年帝国灭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