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卫星(万卫星简介)

megaj.com 2023-05-29 132次阅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万卫星,以及万卫星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Nature Geoscience: 树轮放射性碳揭示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存在11年周期

Nature Geoscience: 树轮放射性碳揭示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存在11年周期

太阳是地球重要的能量来源,虽然人类对太阳活动(太阳黑子)的观测仅有400年 历史 ,但是由宇宙射线产生的宇成核素会被记录在树轮或者冰芯中,可以作为追溯上千年前太阳活动变化的重要线索。 14 C是一种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由大气圈上部氮气受宇宙射线轰击而形成。这些 14 C在大气中被氧化形成CO 14 2 ,通过光合作用被树木吸收,记录在当年形成的树木年轮中,并不再与外界闭高进行交换。因此,树木年轮中的 14 C丰度变化可以恢复古大气中 14 C的变化,进而记录宇宙射线强度和太阳活动。树木年轮具有定年准确、分辨率高、连续性好的特点,具有重建年际甚至季节尺度太阳活动变化的潜力(Uusitalo et al., 2018)。此外,高分辨率的 历史 文献资料,如太阳黑子活动 历史 和古代朝鲜极光年表(SILSO WDC, 2019;魏勇,万卫星,2020),具有年代准确,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也可用于研究太阳活动。

日本学者Miyake曾通过测量年分辨率的树轮 14 C记录,发现了公元774-775年、公元992-993年 14 C丰度显著增加现象,揭示誉扒出两次强宇宙射线事件(Miyake et al., 2012, 2013)。这两次事件的发生,极有可能与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有关(Mekhaldi et al., 2015;参见前沿报道《公元774-775年的强太阳活动》)。但上述研究仅利用了片段的树轮 14 C记录。目前仍然缺乏具有年分辨率且连续千年的树轮 14 C记录。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Brehm团队近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了目前最长的、连续的、具有年分辨率的树轮 14 C记录。该树轮 14 C记录了过去1000年中 14 C三次快速的增加现象(图1a),而短时间内大气 14 C快速增加与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有关。第一次发生在公元993年,此次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导致 14 C产量在一年内增加近三倍。第二次 14 C明显增加发生在公元1052年,并可以通过模型在前人发表 14 C数据集中得到验证(图2a)。然而,模型并未检测到发生在公元1279年的第三次 14 C丰度明显增加事件,这可能与所选数据集精度等有关(图2b)。即便如此,这两次疑似事件的发现也说明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更频繁。值得注意的是,轿虚尺三次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发生在公元990-1290年之前,最近700年来一直没有发生,而且公元1052年和公元1279年的事件都发生在太阳活动极小期内。

图1 公元969-1933年 14 C变化以及太阳调控 (Brehm etal., 2021)

图2 过去千年发现的两次新的疑似 14 C丰度增加事件(Brehm et al., 2021)

太阳活动具有11年周期,上述周期导致的 14 C变化会被记录到树轮中,但这项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太阳11年的周期性活动引起的 14 C变化仅为2‰,而 14 C的平均分析误差就达1.8 0.2‰,这必然导致真正的周期信号与噪音混淆。Brehm等对 14 C以及太阳黑子记录开展了带通滤波分析并计算了峰间距离(peak-to-peak distance),将振幅小于1.2‰的信号设定为噪音(图3)。结果表明,具有较小振幅的周期很有可能是噪音导致的。这些噪音导致极小期时太阳活动呈现出较小的振幅和较短的周期。这意味着以后观察极小期或者振幅较小时的太阳活动,要考虑噪音的可能影响。

图3 带通滤波 14 C记录的频谱分析(Brehm et al., 2021)。b图中蓝色和橙色的叉代表振幅1.2‰的峰间距离,深蓝色直方图代表振幅1.2‰周期的周期长度,黑色代表太阳黑子数周期长度分布

为进一步评估 14 C记录中噪音导致的周期和振幅的变化,作者将带通滤波后的 14 C周期和振幅与随机生成的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图4)。结果发现,当模拟数据选择振幅为0.8‰、周期为10.4年的正弦信号时,在周期和振幅分布上可与实测记录达到最佳匹配。因此, 14 C记录中确实记录了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且其平均振幅为0.8‰,这个结果要比前人报道的振幅(2‰)更低一些。这个振幅也并不是常数,而是取决于太阳活动的强弱。在太阳活动极小期时,振幅为0.6‰,而在太阳活动极大期,振幅在0.9‰左右。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利用高分辨率的树轮 14 C记录发现了新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重建了太阳变化的长趋势和年代际变化,揭示了太阳活动的规律及其导致的 14 C变化。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树轮 14 C记录揭示太阳活动的变化规律。

图4 振幅和周期分布(Brehmet al., 2021)。橙色代表带通滤波之后的 14 C记录,蓝色代表包含10.4yr周期信号以及不同振幅的模拟数据

参考文献

魏勇,万卫星.古代朝鲜极光年表.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Brehm N, Bayliss A, Christl M, et al.Eleven-year solar cycl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revealed by radiocarbon intree rings[J]. Nature Geoscience,2021: 1-6.

Mekhaldi F, Muscheler R, Adolphi F, etal. Multiradionuclide evidence for the solar origin of the cosmic-ray events ofAD 774/5 and 993/4[J]. Naturecommunications, 2015, 6(1): 1-8.

Miyake F, Masuda K, Nakamura T. Anotherrapid event in the carbon-14 content of tree ring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1): 1-6.

Miyake F, Nagaya K, Masuda K, et al. Asignature of cosmic-ray increase in AD 774–775 from tree rings in Japan[J]. Nature, 2012, 486(7402): 240-242.

UusitaloJ, Arppe L, Hackman T, et al. Solar superstorm of AD 774 recorded subannuallyby Arctic tree rings[J]. NatureCommunications, 2018, 9(1): 1-8.

[img]

万卫星院士的一生成就有哪些?

万卫星院士的一生主要成就如下:

一、科研成就

万卫星从实验观测中发现了中国电离层扰动的主要地域特性,提出了青藏高原的地形隆起卜激及相关的低涡天气是中国行进式电离层扰动重要激发李弊慎源的论断。

从全球GPS观测数据的分析中,发现了低纬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等参量的经度“四波”结构,系统揭示了电离层“四波”现象的气候学特征及其与大气非迁移潮汐不同分量的联系,论证了大气潮汐激发电离层经度结构的机理。此外,还发现了太阳风对极区电离层突发E层的控制作用。

二、讲座报告

2012年5月26日上午,万卫星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喀什站举办了专场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数字电离层》。

2017年6月5日上午,万卫星做客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问津大讲堂”,作第100期学术报告,

他以《太阳系空间环境与行星粒子逃逸》为题,分别从太阳系空间环境、行星空间环境、行星粒子逃逸研究三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宇宙构成、太阳系的起源、太阳系空间环境及其在太阳风等因素的影响下的演化与未来。

扩展资料

万卫星院士的个人经历:

1958年7月1日,万卫星出生于湖北天门。他小学、中学正逢“文革”,完全没有正常的学习环境。因此课堂上老师讲不到的他就自学,教材上没有的他就阅读课外书籍。因为好学,老师经常开小灶为他辅导功课,给他批改并未布置的作业。

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恢复高考中,考上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 。

1982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读和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师从空间物理学家李钧院士。1984年,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历任该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哪敬员、研究室主任。1996年,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一、二级人选。

2004年,由于中国科学院进行学科整合,万卫星带领电离层物理研究室的主要骨干由武汉迁往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3月18日,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20年5月20日晚,万卫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卫星

5月20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逝世。1631年5月20日天主教军队发动马格德堡战役。1799年5月20日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诞辰。1900年5月20日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1902年5月20日古巴共和国成立。1932年5月20日陶尔斐斯当选奥地利总理。1991年5月20日安理会通过伊拉克赔偿科威特损失的决议。

5月20日出生名人

1799年——巴尔扎克诞生,法国作家。

1882年——挪威作家温塞特出生

1905年——曹诒孙,蚕体病理学家,我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奠基人。

1908年——影星詹姆斯·史都华出生。

1940年——日本棒球运动员王贞治出生。

1957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出生。

1974年——周汶锜,香港模特、主持人。

1978年—— 赖振学 中国电视剧文学家出生。

1981年——伊戈尔·卡西斗埋谈利亚斯·费尔南德斯,西班牙足球超级联赛,皇家马德里俱乐部1号,守门员。

1981年——陈乃荣,演员、歌手。

1982年——捷克门神彼得·切赫

1982年——班杰,演员、模特。

1984年——高钧贤,香液租港演员。

1985年——姜玲玲,中国女子跆拳道运动员。

1992年——野村江利也,日本演员。

5月20日逝世名人

1506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逝世,西班牙航海家(1451年出生)

1550年——足利义晴,日本室町幕府将军。(1511年出生)

1645年——中国明末政治家、民族英雄史可法逝世。

1834年——拉法耶特侯爵,法国将军,政治活动家。(1757年出生)

1931年——周逸群遭伏击牺牲。

1947年——菲利普·莱纳德,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65年——黄志千,中国飞机设计师(1914~1965)。

1973年——常乾坤,中国航空专家。

1981年——陆学善,中国物理学家。

1987年——马思聪逝世。

1994年——甘霖,法国人,原为天主教方济会修士,后来到中国传教,并于战前成为山东威海卫监牧。新中国成立后,他连同其他宗教人士渡台。1958年,获郭若石总主空碰教邀请,出任桃园县杨梅教区总铎,为杨梅区服务。(1964年出生)

2002年——世界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逝世。

2006年——多田久圣介,日本电视演员。

2010年——格桑·马尔托哈尔托诺,印度尼西亚业余作曲家,著有著名歌曲《美丽的梭罗河》。

2012年——罗宾·吉布,著名乐队比吉斯(Bee Gees)成员,七次获得格莱美奖,获英国司令勋章。

2019年——降旗康男,日本导演,曾执导电影《铁道员》。

2020年——万卫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2020年——刘文亮因病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1岁。

行星的内部结构是怎样测量的?

太阳系是我们生存的大家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7个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这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距离从近到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按照行星的物理性质划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太阳及系内八大行星比较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距离太阳较近,表面温度高,大小与地球相近,体积小、密度大,且结构大致相似,都是由核、幔、壳的圈层结构构成,其中壳和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核主要由铁构成。类地行星与地球特征类似,由含氧、硅、铁和其他金属成分的岩石组成,具有固体岩石表面,可用地质学方法进行研究。

类地行星比较(从左往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而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质量大,平均密度小,它们与木星的特征类似,自转比较快,卫星多,有光环,温度较低,大气稠密。类木行星主要由氢、氦、氮和其他轻元素组成,挥发性元素丰度很高模雀渗。

类木行星比较(从左往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对于类地行星内部的物质组成以及结构,我们无法直接测定,但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约束,建立一系列的行星物质组成模型和内部结构模型,对其内部构造进行估算。如行星重力场、行星密度、行星的地震波速度和地震波传播特征、行星磁场、太阳系的元素丰度、太阳系的化学演化理论、行星地质学调查和矿物成分分析等。研究类地行星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类地行星本身乃至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类地行星的各种性质比较

这里我们将介绍常见的测量行星内部结构的地球物理方式:地震学、测地学和电磁学。假定行星处于流体静平衡态,将其由球心至外沿半径方向分成一系列的同心球壳层,根据物理模型建立内部压强、质量、引力的一系列微分方程,由边界条件进行数值积分;或根据地震学、测地学、电磁学数据进行贝叶斯反演,得到内部结构模型。

水星的结构及磁场分布

地震学是研究固体地球介质中地震的发生规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的宏观后果等课题的综合性科学岁枝。通过对地震波测量和分析,我们能够获得地震的发生过程,地下介质的弹性性质、速度和密度等物理变化,以及和地球相关的各种震动的信息。

例如,利用遍布全球的地震仪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更加清晰认识,获得了目前常用的地球一维速度模型:PREM、AK135、IASP91。这些模型不仅有明确的一级速度间断面:Moho面(地壳与地幔的界面)、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界面)、莱曼面(内核与外核的界面),还有内部详细的地幔转换带等速度间断面。

PREM模型

测地学,全称大地测量学,其基本目标是测定和研究地球空间点的位置、重力及其随时间变化。测地学的约束主要包括行星质量、大小、转动惯量、固体潮LOVE数k2、重力场等。其中,重力场反映了行星内部物质及密度分布信息,当行星内部物质分布处于非平衡状态以及出现密度异常时,就会被探测到重力异常,而重力异常是 探索 行星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测量行星重力场方式有两种:直接在轨道器上搭载重力仪或者加速度计,即可直接得到天体的空间重力场分布,如地球上空的CHAMP和GRACE卫星、月球上空的GRAIL卫星上便搭载有这样的仪器,可直接得到地球、月球的空间重力场分布;而对于不直接测量重力场的天体,可以通过对航天器绕天体的运行轨道及其变化的精确测定来解算天体的空间重力场分布。对类地行星的探测中,由于受到载荷和科学目标等旦脊因素的限制,目前常选用第二种方法进行重力场的测量。

除了地形的测绘,磁场的测量对内部结构的约束也十分的重要。电磁学可通过测量行星的磁场,利用磁场的频谱分析确定相应层的导电系数,进而根据导电系数与物质组成、温度、压强等物理量的关系来对内部结构予以约束,特别是对天体浅层结构的 探索 有较好的分辨率。

岩石圈垂直分量磁场分布(来自CHAMP和Swarm卫星的综合模型

在行星表面进行的地震测量可以确定物质的弹性性质、密度、核幔边界的位置等,能判断行星核的状态。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星轨道探测器已成功发射。目前在火星、金星、月球已有地震观测数据,对于获得地外星体的内部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台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地震主震的地震信号

GL-CS60三分向小型宽频带地震计

月震记录(lunar seismic)

阿波罗计划带到月球上的地震仪

火震仪的记录(红色是火星风、绿色是火震事件、浅绿色是机械手臂震动)

InSight的火星地震仪(火震仪)

但是大部分的星球上目前是没有地震仪的。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在赤道的半径为2439.7km,但密度为5.427g/cm 3 ,在太阳系中是第二高的,仅次于地球的5.515g/cm 3 ,水星由大约70%的金属和30%的硅酸盐材料组成。目前对水星比较成功的探测仅限于水手10号(Mariner10)和信使号 (MESSENGER) ,其中水手10号仅对水星进行了三次飞越式探测。

水手10及其携带对科学仪器

水手10号上搭载了近红外辐射测量仪(Infrared radiometer)、大气-掩星紫外光谱仪(Ultraviolet spectrometers)、磁力计(Magnetometers)、成像仪(Television photography),以及带电粒子望远镜(Charged particle telescopes)和等离子体探测仪(Plasma detectors)。

水手10探测到的水星表面主要的地质构造(a皱纹脊;b叶状悬崖;c高凸浮脊)

信使号(MESSENGER)搭载了激光高度计(Mercury Laser Altimeter, MLA)、γ射线-中子探测仪(Gamma-Ray Neutron Spectrometer, GRS NS) 、X射线光谱仪(X-Ray Spectrometer, XRS) )、磁力计/磁强计(Magnetometer, MAG)、水星大气和表层成分光谱仪(Mercury Atmospheric and Surface Composition Spectrometer, MASCS)、双成像系统(Mercury Dual Imaging System ,MDIS),以及高能粒子和等离子体光谱仪(Energetic Particle and Plasma Spectrometer, EPPS)。

金星的大小和地球最像,两颗行星的内部构造可能也很相似。关于金星的内部结构,还没有直接的资料,据行星模型的理论推算,金星中心应有一个可以流动的镍-铁核,外核是熔融的,内核是固态的。地幔为熔融的上幔和固态的下幔。地壳和岩石圈都很薄。

自1961年开始,苏联和美国先后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探访金星,其中198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发射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Magellan spacecraft)较为成功。麦哲伦探测器携带了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获得了金星表面图像、全球重力场、表面地形、陨石坑数量等宝贵的资料,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金星的认识。

麦哲伦探测器对金星的五种视角

金星表面的撞击坑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直径约是地球的一半,表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而密度则比其他三颗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还要小很多。火星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公转周期则为两倍左右,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火星曾经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由此火星成为除地球外, 探测和研究程度最高的太阳系行星体。探测方式从飞越到环绕遥感探测, 再到无人着陆器/火星车就位探测,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2020年,中国、美国、阿联酋都发射火星探测器,且火星/火卫采样返回和火星载人探测也可能在未来10~20年内实现。

地球和火星的比较

Mars Global Surveyor(MGS)是火星探测较成功的设备之一,其上共搭载了五种科学仪器,分别是火星轨道摄影仪、火星轨道激光测高仪、热辐射光谱仪、磁力仪与电子反射仪、超稳多普勒测量振荡仪。在对火星进行了长达9年(1996年11月7日升空,2006年11月2日失联)的探测后,MGS 成功地获取了火星地形、重力场、磁场、地表影像、表面热辐射等相关数据资料,为火星内部结构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约束。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Curiosity)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调查火星的气候和地质,评估火星是否曾经为微生物提供过有利的环境条件,以及为人类 探索 行星宜居性研究做准备。其中的科学仪器包括:桅杆相机(Mast Camera, MastCam)、火星样本分析仪(Sample Analysis at Mars, SAM)、化学与矿物学分析仪(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CheMin)、阿尔法粒子X射线分光计(Alpha Particle X-ray Spectrometer, APXS)、辐射评估探测器(Radiation assessment detector, RAD)、火星车环境监测站(Rov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REMS)、中子反照率动态探测器(Dynamic Albedo of Neutrons, DAN)等。

火星上好奇号的自拍

美国洞察号(InSight)是首个针对火星内部结构探测的着陆器。洞察号携带3个核心实验室, 分别是火星内部结构地震实验(SEIS), 用于探测火震和陨石撞击活动并探测火星内部结构;热流和物理属性包(HP3), 用于测量从地面至5m深度的地面温度/梯度、热导率和物理属性; 自转和内部结构实验(RISE), 进行亚分米级精确追踪的行星自转大地测量。

火星上的洞察号

我国行星探测起步晚,起点高。2020年我国火星任务——“天问一号”,计划在首次发射中一次性实现“绕”、“落”、“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没有过先例。“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科学仪器:中、高分辨率相机,负责对火星表面成像,开展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研究;火星磁强计后续主要负责探测火星空间磁场环境;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则用来分析火星矿物组成与分布,研究火星整体化学成分与化学演化 历史 ,分析火星资源与分布区等。

天问一号结构及大小

太阳系内各大行星被认为具有相同的宇宙起源,但现今的行星环境却大相径庭。因此,对行星的探测和比较,有利于深入认识并理解地球的演变和宜居环境的形成。目前行星物理是研究地外星体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行星物理学融合了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大气科学、物理学等多学科内容,其研究范围囊括了行星空间环境、大气环境、表面环境及内部结构等行星多圈层物理过程。行星探测的研究和发展不仅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角力场,也正成为衡量国家未来可持续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期待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行星探测的队伍。

中国行星探测标识

参考文献:

[1]龚盛夏,黄乘利.太阳系内类地行星内部结构模型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3,31(04):391-410.

[2]戎昭金,崔峻,何飞,孔大力,张金海,邹鸿,李力刚,尧中华,魏勇,万卫星.我国行星物理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7):760-768.

[3]谢景椿, 黄乘利, 张冕. 水星表层构造及其成因研究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9(4):367-383.

[4]杨安,相松,黄金水.金星内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20,35(09):912-923.

[5]赵宇鴳,周迪圣,李雄耀,刘建忠,王世杰,欧阳自远.国际火星探测科学目标演变与未来展望[J].科学通报,2020,65(23):2439-2453.

[6]赵雪杉,黄京一,苟利军.2020年天文学热点回眸[J]. 科技 导报,2021,39(01):44-53.

万卫星院士逝世,2020年我国已经痛失多少位院士?

2020年我国已痛失16位两院院士:万卫星、池志强、蒋洪德、孙儒泳、李道增、张乾二、郁铭芳、方守贤、李方华、段正澄、周同惠、沙庆林、蒋亦元、宁津生、家周俊、卢世璧。

1、蒋洪德

蒋洪德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技术开闭让衡发和工程应用。于2020年1月4日,蒋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孙儒泳

孙儒泳,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儒泳长期从事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啮齿类动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和动物生态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成绩。2020年2月1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3、李道增

李道增,出生于上海,系李鸿章后裔,祖籍安徽合肥,师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滑碰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建筑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2020年3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4、张乾二

张乾二,出生于福建惠安,物理轿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20世纪90年代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2020年5月3日20时33分,张乾二逝世,享年93岁。

5、郁铭芳

郁铭芳,出生于上海市,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郁铭芳主要从事化学纤维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制,主要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涤纶高速纺丝、高强涤纶等。2020年4月12日1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送别大师:共和国今年已痛失16位两院院士

关于万卫星和万卫星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